
为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司法理念,丰富党建活动内容,达到对检察人员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让检察履职更有温度,2月21日,小黑河地区检察院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检察人员观看电影《第二十条》。
电影:《第二十条》

电影《第二十条》剧照。(来源:豆瓣)
该片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展示第二十条背后的法理人情。该片以喜剧的外壳包裹着严肃的司法议题和社会价值观问题,让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复杂的现实情况互相碰撞,讲述了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朴素期待和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为维护公平正义所作出的努力,也深刻揭示出公平正义对当事人人生的重要影响。影片既是一节对人民群众生动的普法课,更是一节对检察人员更新司法理念的教学课,拉近了人民群众和检察人员之间的距离。

检察人员在观影后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检察人员,要积极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将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做到检察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有机统一于公平正义。
检察人员观后感
办公室主任 安安
这部电影既有笑点也有泪点,用大众能接受的生动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检察机关的日常工作与工作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也突出了检察官排除万难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担当。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该案的承办检察官,可能会也基于法条、判例做出故意伤害的判断,但这样的结果能说服自己吗?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说服,又怎么能说服别人?
作为检察官、法律人,应当是令冰冷的法条热起来的人,做出的判断更应当兼顾天理、国法、人情,而不是机械地套用法条,做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判断,寒了好人的心。这部影片也时刻提醒我们,检察人员身上既有荣耀也肩负着责任,不能简单的将办案当成工作,任何的随意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乃至一个家庭的未来,一定慎之又慎,切记:凝视深渊时,更要心中有光!
政治部副主任 李洋
电影《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又好哭又好笑的优秀普法电影,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电影。从影院出来后心情依旧沉重,不自觉地回想着电影里的三个案件。脑海中,一直徘徊着电影中出现多次的台词“公平正义”、“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什么?法律不是一条条冰冷法条的堆砌,法律是武器,是用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人们心中的公平正义。司法三段论可以给我们一个判断案件正确的“公式”,但是正确是否能代表“公正”呢?如何做到公正呢?恐怕只有时时刻刻以“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去办理每一个案件,为人民群众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为民情怀。刑事执行检察案件虽然不是大案子,但是也事关每个罪犯的合法权益,事关他们及家属的人生。作为刑执人,既要在每一个案件中彰显法治力量,更要体现司法温度,真真切切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如主人公韩明所说:“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第一检察部主任 潘存斌
影片以喜剧的表演形式,将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串联在一起,幽默化的融入法律条文的解说陈述,让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神情严肃、最后泪流满面。
法律神圣不可侵犯,正当防卫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法律条款,法律规定制止他人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又规定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伤害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当事人要负法律责任。
如果抛开人情谈法律,法律就没有了人情味儿,没有人情味儿的法律很难满足老百姓的情感期待,甚至还会把老百姓推向绝望的边缘,一次错误的、缺乏公平正义的判决甚至还会摧毁当事人的整个人生和完整家庭。
正当防卫的法律界定没错,但是每一次见义勇为的场景和情景当事人却很难掌握,出手的尺度也很难恰到好处的把握,于是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防卫过当和故意伤害的判决案例,这就让很多原本打算见义勇为的人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他们担心自己出手帮助他人的最后,自己却有可能被法律追究责任,给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带来潜在的巨大危害。
如果法律不能消除见义勇为者的担心和疑虑,那么敢于见义勇为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当你遭遇他人不法侵害的时候,身边的人如果选择袖手旁观,你会作何感想?我们的社会最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的社会问题和法治问题。
第二检察部主任 刘福权
观看了电影《第二十条》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看似圆滑、喜欢逢迎领导的检察官韩明,最后在听证会上却公开反驳领导,发表了与主管领导相左的意见,是什么导致他作出了上述改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韩明自己的儿子因见义勇为出手却面临不公正的对待,让他产生了“如我在诉”的切身感受;二是面对张贵生女儿、检察官吕玲玲、王永强女儿以及自己儿子“是非对错”的灵魂拷问,让他不得不反思到底是谁的错?三是作为一名检察官所应具备的良知和勇气,让韩明意识到不应该再让老百姓来承受追求公平正义的高昂代价。正是有了这份良知,检察官韩明毅然选择了打破固化思维和司法惯例,不再照搬法条、机械司法、一错再错,而是要拨乱反正、主持正义,让老百姓真正对公平正义可感可触;也正是有了这份勇气,才让检察官韩明不唯上只唯法,选择了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影片最终的结局是美好的,但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如何在现实当中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融合“法理情”、体现“三个效果”的高质效案件?这对于我们每一名检察官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更是老百姓对我们的期待,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第三检察部主任 王永刚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是正在热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中的一句台词。影片讲述了一场关于正义和道德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既有让人捧腹大笑的家长里短,又有让人不禁落泪的人情冷暖,用笑泪交织的故事向公众展示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激活了刑法“第二十条”,让司法更有温度。
正当防卫,是贯穿电影《第二十条》叙事始终的关键词。张艺谋导演以他独到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深入浅出的揭开了正当防卫条款在具体司法实践中遭遇的难题,以老百姓的公平正义视角去解读法律,击中了老百姓内心深处对于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渴望,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了人们捍卫正义的勇气,引发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思考和讨论。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而是对正义温暖的守护。影片通过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以检察官韩明的角度全面、系统的呈现了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从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切实转变司法理念依法适用正当防卫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有人把正当防卫制度称为“沉睡条款”,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除了法律本身规定比较原则外,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往往事实证据也比较复杂,有的案件还缺少证据,导致实践中在认定的时候出现一些较大的争议。还有受传统的司法理念影响,司法人员也不敢适用。再加上,“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认识,客观上也对正当防卫制度适用造成了影响。应该说,2018年,昆山反杀案唤醒了刑法关于正当防卫这样一个“沉睡条款”,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了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正当防卫案件,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更高的需求。检察机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弘扬社会正气,“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逐渐深入人心,更成为检察官办理这类案件必须遵循的法治理念。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电影里检察官韩明的深情陈述字字句句振聋发聩,直击心扉。公众渴望更多韩明这样的检察官,扛得起责任、抵得住压力,坚持追求公正,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更期待更多“韩明们”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担当负责,在实体上确保实现公平正义,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明是非。
要围绕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应当说,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了案件的当事人和关心案件的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检察官,就要在法律裁量空间中,寻求最佳的处理效果,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应当说,检察官既是犯罪的追诉者,也是无辜的保护者,更要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律进步的引领者。
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王耀廷
电影《二十条》通过三个故事,展示了法律界对《刑法》第二十条的认知转变过程。电影中塑造的检察官吕玲玲、韩明等人为维护公平正义而进行的锲而不舍,着实令人感动,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警示了那些恶意滋事者,更重要的是向社会传递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价值理念,发出的铿锵之音激荡人心,仿佛将一块大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价值理念,为司法实践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为国家法治建设、公民权利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民间正义认知、公众法治信仰开辟了广阔空间。
司法警察支队政委 王迎光
今天有幸在党日活动中第二次观看热门影片《第二十条》,再一次被主人公韩明检察官在影片最后那段慷慨激昂的台词深深震撼,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更能感受到该片所要释放的那种能量。这部电影所呈现的三个故事,其实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情景。当受害者为了自我保护而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时,我们是否还敢站出来维护公平正义?整个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正当防卫并非只是冰冷的法律条款,而是正义背后的温暖。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更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公平,捍卫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驻呼和浩特第一监狱检察室主任 贾志红
看完《第二十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近年来法律题材电影质量越来越高,司法工作人员形象不再是不接地气的一味高大上,而是多了许多普通人都有的家长里短的烦心事儿,使得检察官内心成长变得更加真实,实现了真实的艺术升华。
对普通人而言,《第二十条》释明了什么是正当防卫,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了法律的温度,了解了自身防卫的权利边界在哪里,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好人。而对于千万个检察人员而言,意义更加深刻。我们也可能像韩明一样会面对升职转正、孩子升学、腰间盘突出、囊中羞涩的窘境,面临被告人家属以“表达诉求”为由的冲击政法机关的压力,当这些压力阻力如潮水般涌来时,我们能否做到依然能坚持心中的公平正义,通过正确适用法律,回应和实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正义感、安全感,让司法判例与公民内心铭刻的法律同频共振,则更为弥足珍贵。
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往往事实证据比较复杂,有的案件还缺少证据,导致在认定时会出现一些较大的争议;受传统司法理念影响,司法人员不敢去适用;很多人认为“死者为大,谁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客观上也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令人高兴的是,“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等法治理念正在被更多人熟知、接受、追求,更为庆幸的是,我们作为检察人员身处法治社会建设的滚滚浪潮中,比普通人有更多机会推动这些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在办案过程中坚持情理法融合,用司法办案引导推动社会的价值取向。希望我们能如罗翔所说:“勇敢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当命运之手把我们交付特殊的时刻,愿我们能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
驻呼和浩特第三监狱主任 高悦
看了《第二十条》心潮澎湃,深受启迪。这部影片从社会大众视角,以三个生动案例演绎了什么样情形符合刑法第二十条,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法治题材电影,激活了正当防卫适用情形。《第二十条》中王永强故意杀人案、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案、检察官韩明儿子制止校园欺凌案,生动演绎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受到不法侵害能不能还手,见到他人被欺负能否见义勇为,通过影片全面准确传递了法治社会所应遵守的法律。这就是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所说,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普通老百姓最简单朴素的认识,那就是在危急关头,要敢于守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敢于向非法叫板,让不法侵害者付出沉重代价,让无辜人免受伤害。作为司法机关在办理王永强故意杀人等案件时,更加注重法、理、情全面综合审查分析案情,坚持理性平和,不放过每一处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才能把案件办好,才能对他人负责。因为你办的不是案子是他人的人生。所以,我们检察人员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要坚持高质效办理好每一起案件的理念,才能保证每一个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做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驻呼和浩特第四监狱检察室 呼和
今天刚刚观看完近期又燃又火的电影《第二十条》。“第二十条”是什么?即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观看完该片,让同样身处检察院的我,产生了无限的共情,同时影片也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电影是以三起案件贯穿一条主线思想穿插讲述了“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见义勇为、仗义出手、保全自身的行为“有错吗?”当然没错,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三人,却都被以“过度防卫”定下罪名。这种冠冕堂皇的“正义”判决,法律的文条的机械应用让本该伸张的正义被泯灭,对于案件当事人及其家人而言即残酷又无理。
法律应该是惩治坏人的利器,保护英雄的护身符,“法绝不能向不法让步”,制止不法侵害,弘扬正义和见义勇为精神,既是群众对法律的最朴素感情期待,也是司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的崇高信仰。
刑法第二十条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内容大家都知道,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质含义,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它砸在人头上,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以及名誉、尊严、自由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司法办案中我们要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不要对防卫人过于苛责。一旦误判它会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因为它关系到是非、公道和人心......作为司法工作人员的我们,只有坚持依法办案,不畏千难万险秉公执法,才会让公众信仰法律,相信法律,相信法治的精神能够确定性地实现。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法律是公道自在人心。
驻包头监狱检察室主任 翟洪义
春节过后,单位组织观看了电影《第二十条》,电影讲述的是检察官韩明协助检察官吕玲玲主办王永强案,办案过程充满了困难与阻碍。在此期间,韩明儿子韩雨辰在学校见义勇为,保护了一位被校园霸凌的同学,打伤了教导主任的儿子,双方和解未果,韩雨辰被警方立案调查。
经过调查,剧中王永强案逐渐明了,而教导处主任儿子校园霸凌之事也坐实了,检察官韩明儿子的名声恢复清白,最终王永强也被定位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这部电影以真实生动的手法,展现了检察官们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守,使我深感敬意。影片中韩明和吕玲玲两位检察官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始终保持公正和专业,他们秉持法律精神,追求真相,捍卫正义的态度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敢于担当,坚守公平正义。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名利所诱。此外影片中韩雨辰的遭遇也让我深感校园霸凌问题的严重性。
电影中王永强案的成功办理,让我看到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通过观看《第二十条》,我对刑法第二十条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正当防卫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驻未成年犯管教所检察室主任 王伟
真正的公平正义,是老百姓看的见摸得着的,不只是专业人员的说教而已。
《第二十条》是张艺谋导演的最新作品,该部作品主要讲的是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自己小的时候就看过张导的一部涉及法律题材的电影《秋菊打官司》,没想到这么多年后,又有机会看到张导再次拍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小时候看电影,只是看了红火热闹,多年后再看张导的这部电影,自己已经不是小时候的自己了,现在的我也算是个内行,可以说电影中的角色就是在真实的演绎着我现在的工作--检察官。
看了这电影,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电影最后听证会上,检察官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说这么厚的一本刑法,通篇的法条不就是说了公平正义四个字吗?公平正义,是每个人的美好追求,诚然,他不好完全达到,但作为我们检察人员,或者说司法工作人员,我们存在的意义,不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实现它吗?就像电影中,我们的女检察官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两次退补,找寻关键证据,她的内心如此坚定,就是要追求公平正义。如果在工作中,办案人员只是机械的照搬法律,那这些司法工作我觉得都不需要人去做,让电脑去做出判断可能更精准。之所以司法工作是由人去做,就是因为,司法工作者首先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公民,其次我们才是一个受过专业教育的法律人。而且只有把办案与民意结合起来,司法人员真正与民意共情起来,才能让我们在办案中不至于走错方向。办完的案子,老百姓不认可,老百姓听了一堆专业名词,这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真正的公平正义是老百姓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体案例。
驻内蒙古监狱管理局第一医院检察室主任 范慧青
影片以检察官韩明理想主义觉醒的过程为基线,开头的韩明是想要从挂职人员变成正式工,会看领导脸色的处事圆滑的辅助办案人员,但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逐渐找回了自己曾经的少年气,找回了像他的儿子、张贵生的女儿一样凡事分对错、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初心。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韩明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他渐渐的不再继续做执行法律条文的机械人,他相信法律是“天理国法人情”,他想要改变执法现状,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小。我们在今后的执法过程中也学习韩明的办案精神,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